“既视感”,是我们真的曾预见未来么?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突然感觉正在发生的事情好像在类似梦境中经历过,甚至隐约能预见下面要发生什么,偏偏就说不出来,直到发生过之后,才感叹道:“哇!真的是这样。”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好像真真实实的发生过一样,这种错觉称之为“既视感”,也叫“海马效应”。
“既视感”是既视现象的别称,是一种生理现象,这个词语源于法语Déjà vu,也可以翻译成幻觉记忆。
法国心理学家艾米利·波拉克在1876年的法国杂志首次提出Déjà vu这个概念,其后在其著作《精神科学的未来》重申了这个概念。
1983年,美国科学家弗农?内普在《既视感心理学》一文中,将这种“既视感”定义为“过去的某段经历对当下经历造成的错误印象”。
神经科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因为记忆的存储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导致大脑把刚刚得到的感知信息当成了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回忆。
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在人感到压力和疲倦的时候。目前可以确认的是8至9岁以上才会有既视感,10至20多岁是既视感的频发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来愈少有既视感的感觉。
无独有偶,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新科学家》杂志发表报告称,即使没有真实的记忆,也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错觉。
科学家认为,大脑识别出一个熟悉的物体或场景要经历两个过程:首先,大脑从记忆档案中搜索,看看这个场景的内容以前是否看到过。
然后,如果以前看到过,大脑的另一部分会将这个情景或者物体识别为“熟悉”。
也有科学家认为,似曾相识感可能是因为大脑的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线路出现了某种故障。
也就是说,新信息可能跳过了大脑的正常信息储存机制,直接进入了长时记忆。
因此,我们会感觉眼前事物曾经发生过。
种种对于既视感的“科学”解释,它们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中有许多或许能够相互补益,或者互为底层机制与上层模型。
结合更为精密的脑成像研究和更为巧妙的实验设计,种种假说或许有朝一日能汇合成一种彻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