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温室大棚中种植的作物出现菜不香、瓜不甜、风味淡、病害多、抗病性差、产量低!这些问题与温室大棚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低有着息息的关联,作物产生了二氧化碳“饥饿症”满足不了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二氧化碳种植应用现状
温室大棚80%产值来源于冬、春、秋季,因为这三个季节蔬菜产值高,但这三季由于温室大棚有近5个月限制通风,二氧化碳浓度不足,严重制约了蔬菜产量。植物体中含碳和水高达95%以上,含氮、磷、钾不到5%。多年来通过增施氮、磷、钾肥使作物增产50%以上。植物体的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左右,而碳素又约占有机物质的40%,是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一种元素。这些碳素,则来自于CO2。所以说,CO2对生物界具有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重要性
二氧化碳作为植物生长的主要物质原料,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关键因子之一,它既是光合作用的底物,也是初级代谢过程、光合同化物分配和生长的调节者,参与植物体内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对植物生长有直接影响。绿色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是二氧化碳和水,它们在光照条件下,通过植物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放出氧气。而温室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生长环境,加上作物不断生长、不断进行着生化作用,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与外界环境有概率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温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水平也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无论过多或过少的二氧化碳都会对作物产生一定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不仅能显著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同时还能通过扩大光源利用范围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比较稳定,变化不大,一般为0.03%—-0.04%,这个浓度在温度25℃以下时,随着温度的提高,光合作用增强,创造的有机物质增多,作物表现出旺盛的生长状态;当温度超过30℃时,光合作用创造的有机物与作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同,甚至少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作物停止生长。
二氧化碳缺少原因:
冬季设施温室生产为了保温的需要,常使大棚处于密闭的状态,造成棚内空气与外界空气相对阻隔,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日出后,随着蔬菜光合作用的加速,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下降,有时会降至二氧化碳补偿点(0.008%—0.01%)以下,蔬菜作物几乎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了蔬菜的生长发育,造成病害和减产。据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正常为浓度是300-500PPM,在露天裁培时植物随时吸收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在冬季密闭的温室大棚中为保持有一定的棚温就不能大量通风换气和棚外空气难以交流作物吸收二氧化碳导致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降到临界值就使作物出现生理反应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作物不能正常生长。特別是在白天太阳出来以后作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光照虽度达到1000-3000克斯时,就开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在这个时期二氧化碳如果不能及时补充进来植物就会因缺少二氧化碳而减弱或停止光合作用长时间势必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应对措施
实践证明缺少二氧化碳已成为棚室果菜生产中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人工补充二氧化碳是实现棚室生产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有二氧化碳发生器装置、灌装成品二氧化碳等。
二氧化碳肥常用种类及使用方法
1、液态二氧化碳肥
液态二氧化碳肥纯度极高、安全系数好而且使用方便,但因其成本非常高,一般不建议农户使用,故不作介绍。
2、固态二氧化碳肥
固态二氧化碳肥常用的是袋装的粉末状固态二氧化碳肥,一般采用吊袋缓慢释放的方法使用。在使用时,还要注意在使用时,先把二者掺混均匀,然后在袋上扎几个小孔悬挂在棚架或果树上缓慢持续的释放二氧化碳。在使用量上,一般每亩悬挂22袋左右即可。
3、自制二氧化碳制造器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使用硫酸和盐酸反应制造二氧化碳。一般每亩大棚可以放置30个盛有1斤稀硫酸的塑料容器然后每个容器内每天加入100克的碳酸氢铵,加1次碳酸氢铵可以反应并制造二氧化碳3天。注意:在稀释硫酸时,工业硫酸可以按照1份硫酸+3份水的比例稀释,只能按照硫酸缓慢注入水中稀释的次序进行,一定不可按照把水倒入硫酸中稀释的方法稀释。
4、应增施有机肥(绿色安全) 施用有机肥不仅为蔬菜生产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满足蔬菜生长需要,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而且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在生产中比较常见的二氧化碳增量措施就是在土壤中增施有机肥和在地面上覆盖稻草、麦糠等,通过微生物降解作用,缓慢释放出二氧化碳,持续不断地补充到大棚内。但是光靠增施有机肥来补充二氧化碳还不能满足蔬菜的需要。
二氧化碳使用时间和使用浓度
二氧化碳肥最适合在蔬菜苗期、果树花后2-3周时和冬季大棚长时间密封二氧化碳不足等情况下使用,一般在上午掀覆盖物后半小时开始使用。对于二氧化碳的使用浓度上,正常情况下一般以1000-1500PPM的浓度含量为,温度较高时可以把浓度略微提高些,温度较低时可以适当把浓度略微降低些。如果遇到持续阴雨天气时,应当停止使用。
一天中温室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情况,如果温室中可以进行额外二氧化碳的补充,在下午完成最后一次补充后,二氧化碳浓度会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当天是晴天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夜间二氧化碳的水平会随着作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同化物在温室中继续生成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浓度也会进行不断地累积,在日出前达到更高;日出清晨时分,随着作物活跃度变高,光合作用也会开始,从而吸收二氧化碳,带来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也就是开始补充的时间节点了。
由于实际情况中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等生化作用的因素有很多,一天24小时里存在着白天黑夜;一年四季中又存在着高温低温,还会受具体的作物品种、温室所在位置等基本条件的影响,设施温室二氧化碳补充时间段如下:
以天作为单位来看:
根据当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来设置开启和关闭二氧化碳的补充。因为作物发生光合作用和本身是否处于激活状态会绝大程度上依托于光照辐射的到来(和灌溉策略的制定思路相近),选择日出后2小时左右开启补充,并在日落前2小时结束补充来优化策略。
以年作为单位来看:
外界环境包括气压、温度等都会对空气中的CO2带来影响,季节的变化也会影响作物对CO2的需求,普遍意义上来说,相较于冬季,作物在夏季会对CO2有更高的需求。因为作物本身在高温、高光强的情况下,状态会更活跃,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光合作用等生化活动;而冬季普遍温度较低,如果温室本身没有补光灯的情况下,作物生长会相对更平缓,对CO2的需求也不会过高。
温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可过高或过低,具体数值还需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而另外讨论。
二氧化碳含量不足:CO2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础原料,低浓度环境会造成植物处于“饥饿”状态,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很大影响。叶色容易出现暗无光泽,植株长势差;花果也容易出现脱落;畸形果多、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等消极影响。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反而容易引起叶片卷曲,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会影响作物对氧气的吸收,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新陈代谢作用。
适宜的浓度范围很重要,如果温室中CO2浓度能从200ppm提升到600ppm左右,对作物的生长辅助作用将是巨大的,作物产量提升的百分比约为50%左右;但当二氧化碳浓度从600ppm提高到1000ppm左右,此时产量百分比仅能提高10%左右。意味着,在考虑了实际投入的情况下,如果能将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最优化(不一定最高)的范围内,此时可实现的产量方面的提高也将实现最佳效果。同为二氧化碳400ppm的补充量,很明显前半段的提升比率更大,对应的投资回报率更高。
能够对温室中二氧化碳进行额外补充作为现代设施农业的一大优点,种植人员也需要从植物生理和温室基本规律的角度更好地掌握如何实现最优的控制思路,以实现投资回报的最佳效果。
二氧化碳气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CO2气体施肥时间在光照充足的上午,室内温度在15℃-23℃左右开始施放。
2、碳铵施用量每亩5-8斤,CO2气体浓度增加200-400ppm。
3、两个过滤吸收氨气的白桶灌水到1/3或2/3处。
4、施肥结束后,保持温室密闭40-80分钟后进入正常管理。
5、碳铵施肥15-20斤后,回收2个过滤桶的氨水。
6、回收氨水稀释2000倍液左右,可以作为冲施肥浇灌作物。
7、适用于种类茄果类、绿叶菜、瓜果等设施栽培作物。黄瓜施用的CO2气体浓度为增加1200ppm;茄果类为800-1000ppm;西甜以瓜1000ppm为宜。
8、二氧化碳的浓度应根据作物的种类、生长势灵活掌握,并不是越高越好。
9、为充分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在晴天施用时浓度要高,阴雨天光照不足或生长温度不适宜时应当降低施用浓度。
10、施用二氧化碳期间,应做好温室大棚内的密封工作,同时注意温度管理,为防止徒长,白天温度比普通室温应高3℃左右,夜间降低1~2℃。
11、在施用二氧化碳时,同时重视基肥的使用,基肥用量不可过多,适当增施磷、钾肥。
12、二氧化碳施肥浓度应逐渐减少并最终停止施用,切忌突然停止使用二氧化碳,以防止出现早衰。
13、施用二氧化碳过程中,人员不可进入操作,应在施肥结束并通风20~30分钟后方可进入操作
CO2气体施肥可使产品提早上市7-10天;使作物产量增加15%-20%,产品维生素C、可溶性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酸甜瓜中心糖度增加1%-2%;可使作物的抗逆性、抗病性增强。